720P視頻也算高清視頻?你在視頻網站看的可能是“假高清”
0
導讀:不同視頻網站對高清的假高清定義不盡相同。而在國內的視算高視頻網站,你甚至可以看到將 DVD 時代的頻也頻視頻網鄭州外圍大圈美女(電話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 480P 標作高清,1080P 不如 720P 清晰的清視魔幻高清視頻。
720P 的假高清視頻,今后可能也不能算作高清視頻了。視算高
目前 YouTube 已率先將分辨率選項中的頻也頻視頻網 720P 的「HD」帽子摘除了,目前只有 1080P 及以上的清視分辨率才會標注「高清」。

隨著 8K 、假高清4K 視頻的視算高普及,720P 乃至 1080P 不再是頻也頻視頻網高清標準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可實際上,清視不同視頻網站對高清的假高清定義不盡相同。而在國內的視算高視頻網站,你甚至可以看到將 DVD 時代的頻也頻視頻網 480P 標作高清,1080P 不如 720P 清晰的魔幻高清視頻。
視頻有多高清,不只由分辨率決定
那么視頻網站的清晰度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有沒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呢?
其實在流媒體領域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不過可供參考的是廣播電視對清晰度的劃分:
UHD(Ultra High-Definition ,超高清):4K、8K
FHD(Full High Definition,鄭州外圍大圈美女(電話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全高清): 1080i、1080p
HD(High Definition,高清):720P
PAL 制式標清:576i、576p
NTSC 制式標清:480i、576p
SD(Standard Definition,標清)
可以看到,在把 720P 從「高清」中剔除之前, YouTube 對清晰度的劃分基本遵循了遵循廣播電視的標準,而國內視頻網站的清晰度標準則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對于一般觀眾而言,這一大堆標準并不重要,只要看起來畫質清晰就可以了。那么我們首先就來看看視頻的清晰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當然是分辨率啊,我們都知道分辨率指的是顯示器中顯示的像素,分辨率越高畫面質量就越好。可就像一億像素的手機照片畫面觀感不一定比 4800 萬像素的好,分辨率也不是決定視頻清晰度的唯一因素。
而我們常說的 720P、1080P、4K,實際上并不是一種固定的分辨率,而只是一種視頻顯示格式。
1080P 中的「P」,P 的全稱的確是 Progressive(逐行掃描),多少 P 表示縱向有多少行像素。4K 其實就是 4000,這個數字表示橫向像素的列數,4000 列左右都能叫做 4K。

因此想要準確描述一個視頻的分辨率,K 和 P 卻缺一不可。 YouTube 在分辨率選項中的 2160P 右上角標注 4K ,就是比較準確的表述,因為是數字電影 4K 標準的分辨率就是 4096×2160。

對于視頻網站而言,除了分辨率外,碼率也是影響畫面質量的重要因素。碼率越高,單位時間傳送的數據位數越多,畫面信息當然就越豐富。
可更高的碼率也意味著要傳輸更多數據,視頻的體積就越大,如果網速不給力就會卡頓。而且這還會帶來更大的帶寬成本,愛奇藝一年就要在帶寬上燒掉 20 多億元。
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同一部 1080P 電影,在資源網站下載可能是 5-10G,而在視頻網站的體積可能不到 1G,兩者的畫面質量當然也不一樣。

▲愛奇藝上的一部時長 84 分鐘 1080P 電影,體積不到 700M.
所以同樣是 1080P 和 4K 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的畫質也可能是天壤之別。
你在視頻網站看的可能是「假高清」
既要用高清、超清視頻吸引用戶,又要節約帶寬成本,因此高分辨率、低碼率成為了很多國內視頻網站的常規操作。
視頻網站沒騙你,的確是 1080P ,但國內視頻網站的碼率一般只有 4-5Mbps,而在 Netflix 這個數字能達到 16Mbps。碼率差了好幾倍, 你還能說你們看的是同樣清晰的視頻嗎?
有人曾專門對比過《流浪地球》在愛奇藝與 Netflix 的畫質,發現愛奇藝上的「4K」版本,清晰度居然只相當于 Netflix 的 1080P。

▲ 網上高清熱愛者的對比:同樣的片子,愛奇藝的 4K 的碼率相當于 Netflix 的 1080P
可實際在同一幀率和碼率下,4K 分辨率應該是 1080p 的 4 倍才對。還有網友對比了 1080p 視頻在騰訊視頻和 YouTube 的表現,差距同樣感人。

▲ 圖片來自:知乎
由此可見,可見國內部分視頻網站在碼率上的縮水有多么夸張。
這在國內視頻網站一直是心照不宣的行業慣例,早在 2010 年,暴風影音 CEO 馮鑫在微博中貼出暴風在線視頻與優酷的截圖對比,表示「在優酷和土豆上看影視劇就好像回到了 VCD 時代」。

尷尬的是,「高分辨率、低碼率」的愛優騰長成了國內場視頻網站的三巨頭,而當時碼率標準良心的暴風影音早已退出了在線視頻領域,馮鑫現在還在監獄里。
除了碼率縮水,國內的視頻網站還在高清標準上動起了心思。比如在騰訊視頻,480P 已經算作高清,而 720P 則是超清,那么 1080P 要怎么說呢?藍光 !

▲ 騰訊視頻、愛奇藝和優酷的清晰度劃分.
其實 480P 一度也曾是高清視頻的標準,那是在 DVD 的年代,受到光碟的容量和播放設備的限制,480P 已經是最高標準。
可現在是 2020 年啊,YouTube 上都能看 8K 視頻了。
至于視頻網站熱衷的「藍光」,就是直接在糊弄用戶了。如果說 1080P 和 4K 只能代表分辨率的一部分,那么藍光壓根就和分辨率沒什么關系。

所謂的藍光光碟(Blu-ray Disc),是因為采用波長 405 納米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才被命名「藍光」,藍光是一種儲存技術,藍光光碟是一種存儲介質,與分辨率無關。
那為什么視頻網站為什么還是熱衷用「藍光」來標榜畫質?這是因為藍光已經被認為高清畫質的代表,不少影迷都熱衷收藏電影下映后發行的藍光大碟。
電影公司推出的藍光光盤,容量一般 25-50G,其中超高清藍光光碟(Ultra HD Blu-ray),容量可達到 100GB,支持分辨率為 3840×2160 的 4K UHD 視頻。隨著藍光技術的發展,目前單張藍光光盤的容量已達 500 GB。
試想一下,如果要在視頻網站加載這樣體積的視頻,就算視頻網站不心疼帶寬成本,絕大多數人的網速難以支持流暢播放。
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手機電腦上用 0 和 1 儲蓄和傳輸的數字視頻,不可能用藍光讀寫,但視頻網站卻依然將其作為分辨率的標準,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了。
低網速就不配看高清視頻嗎?
說到這里,很多視頻網站可能開始喊冤了:你知道帶寬成本多少嗎?我們每年還虧損幾十億,要還上「真高清」,還讓不讓人活了?

的確,燒錢虧損是國內外很多視頻網站的常態,但這也并不是不思進取的理由。比如 Netflix 就一直通過改善壓縮算法,以實現用更少的帶寬呈現更好的畫質。
Netflix 內部有一個專門的算法團隊來負責這項工作,并研發出一套基于不同網速的視頻編碼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視頻中的不同場景來提供不同的編碼碼率,用 Netflix 視頻算法經理 Anne Aaron 的話來說:
你不應該給《小馬寶莉》和《復仇者聯盟》分配一樣的碼率。
說起來容易,要實現這樣的技術優化并不容易。據 Netflix 介紹,像《怪奇物語》這樣每集 1 個小時的美劇,需要將視頻按照分鏡進行拆分并編碼,平均每個分鏡的長度為 4 秒,同一部劇集就需要處理 900 個分鏡。
有了這樣的編碼算法,在爆炸槍戰等大場面網站就可以智能分配較高的碼率,而其他細節沒那么豐富的場景就可以降低碼率,據稱這項技術能只需要與原來不到一半的碼率,就可以實現同樣的畫質,讓更多低網速的用戶可以觀看高清視頻。
除了 Netflix ,Google 也曾通過收購視頻編碼公司 On2 來研發新的編碼技術,并和蘋果、微軟 Netflix 等廠商組成開放媒體聯盟 Alliance for Open Medi,推出新視頻編碼 AV1(AOMedia Video 1)。
反觀國內的視頻網站,大都還在采用編碼效率低下,且不支持 8k 的視頻編碼 H.264。Netflix 在每年投入上百億美元在內容的同時,去年依然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 26.5 億美元。無論在內容和技術上,國內視頻網站幾乎都被全面碾壓。
其實,像 Netflix 這樣的技術優化,不僅為視頻網站節省了一大筆帶寬費用,還能提升用戶體驗,吸引更多下沉市場的用戶,比起把心思花在「超前點播」和「會員專屬廣告」,這反而可能更加有效。
希望有一天,國內用戶真的可以擁有自己的 Netflix 和 YouTube 。
720P 的假高清視頻,今后可能也不能算作高清視頻了。視算高
目前 YouTube 已率先將分辨率選項中的頻也頻視頻網 720P 的「HD」帽子摘除了,目前只有 1080P 及以上的清視分辨率才會標注「高清」。

隨著 8K 、假高清4K 視頻的視算高普及,720P 乃至 1080P 不再是頻也頻視頻網高清標準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可實際上,清視不同視頻網站對高清的假高清定義不盡相同。而在國內的視算高視頻網站,你甚至可以看到將 DVD 時代的頻也頻視頻網 480P 標作高清,1080P 不如 720P 清晰的魔幻高清視頻。
視頻有多高清,不只由分辨率決定
那么視頻網站的清晰度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有沒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呢?
其實在流媒體領域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不過可供參考的是廣播電視對清晰度的劃分:
UHD(Ultra High-Definition ,超高清):4K、8K
FHD(Full High Definition,鄭州外圍大圈美女(電話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全高清): 1080i、1080p
HD(High Definition,高清):720P
PAL 制式標清:576i、576p
NTSC 制式標清:480i、576p
SD(Standard Definition,標清)
可以看到,在把 720P 從「高清」中剔除之前, YouTube 對清晰度的劃分基本遵循了遵循廣播電視的標準,而國內視頻網站的清晰度標準則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過對于一般觀眾而言,這一大堆標準并不重要,只要看起來畫質清晰就可以了。那么我們首先就來看看視頻的清晰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當然是分辨率啊,我們都知道分辨率指的是顯示器中顯示的像素,分辨率越高畫面質量就越好。可就像一億像素的手機照片畫面觀感不一定比 4800 萬像素的好,分辨率也不是決定視頻清晰度的唯一因素。
而我們常說的 720P、1080P、4K,實際上并不是一種固定的分辨率,而只是一種視頻顯示格式。
1080P 中的「P」,P 的全稱的確是 Progressive(逐行掃描),多少 P 表示縱向有多少行像素。4K 其實就是 4000,這個數字表示橫向像素的列數,4000 列左右都能叫做 4K。

因此想要準確描述一個視頻的分辨率,K 和 P 卻缺一不可。 YouTube 在分辨率選項中的 2160P 右上角標注 4K ,就是比較準確的表述,因為是數字電影 4K 標準的分辨率就是 4096×2160。

對于視頻網站而言,除了分辨率外,碼率也是影響畫面質量的重要因素。碼率越高,單位時間傳送的數據位數越多,畫面信息當然就越豐富。
可更高的碼率也意味著要傳輸更多數據,視頻的體積就越大,如果網速不給力就會卡頓。而且這還會帶來更大的帶寬成本,愛奇藝一年就要在帶寬上燒掉 20 多億元。
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同一部 1080P 電影,在資源網站下載可能是 5-10G,而在視頻網站的體積可能不到 1G,兩者的畫面質量當然也不一樣。

▲愛奇藝上的一部時長 84 分鐘 1080P 電影,體積不到 700M.
所以同樣是 1080P 和 4K 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的畫質也可能是天壤之別。
你在視頻網站看的可能是「假高清」
既要用高清、超清視頻吸引用戶,又要節約帶寬成本,因此高分辨率、低碼率成為了很多國內視頻網站的常規操作。
視頻網站沒騙你,的確是 1080P ,但國內視頻網站的碼率一般只有 4-5Mbps,而在 Netflix 這個數字能達到 16Mbps。碼率差了好幾倍, 你還能說你們看的是同樣清晰的視頻嗎?
有人曾專門對比過《流浪地球》在愛奇藝與 Netflix 的畫質,發現愛奇藝上的「4K」版本,清晰度居然只相當于 Netflix 的 1080P。

▲ 網上高清熱愛者的對比:同樣的片子,愛奇藝的 4K 的碼率相當于 Netflix 的 1080P
可實際在同一幀率和碼率下,4K 分辨率應該是 1080p 的 4 倍才對。還有網友對比了 1080p 視頻在騰訊視頻和 YouTube 的表現,差距同樣感人。

▲ 圖片來自:知乎
由此可見,可見國內部分視頻網站在碼率上的縮水有多么夸張。
這在國內視頻網站一直是心照不宣的行業慣例,早在 2010 年,暴風影音 CEO 馮鑫在微博中貼出暴風在線視頻與優酷的截圖對比,表示「在優酷和土豆上看影視劇就好像回到了 VCD 時代」。

尷尬的是,「高分辨率、低碼率」的愛優騰長成了國內場視頻網站的三巨頭,而當時碼率標準良心的暴風影音早已退出了在線視頻領域,馮鑫現在還在監獄里。
除了碼率縮水,國內的視頻網站還在高清標準上動起了心思。比如在騰訊視頻,480P 已經算作高清,而 720P 則是超清,那么 1080P 要怎么說呢?藍光 !

▲ 騰訊視頻、愛奇藝和優酷的清晰度劃分.
其實 480P 一度也曾是高清視頻的標準,那是在 DVD 的年代,受到光碟的容量和播放設備的限制,480P 已經是最高標準。
可現在是 2020 年啊,YouTube 上都能看 8K 視頻了。
至于視頻網站熱衷的「藍光」,就是直接在糊弄用戶了。如果說 1080P 和 4K 只能代表分辨率的一部分,那么藍光壓根就和分辨率沒什么關系。

所謂的藍光光碟(Blu-ray Disc),是因為采用波長 405 納米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才被命名「藍光」,藍光是一種儲存技術,藍光光碟是一種存儲介質,與分辨率無關。
那為什么視頻網站為什么還是熱衷用「藍光」來標榜畫質?這是因為藍光已經被認為高清畫質的代表,不少影迷都熱衷收藏電影下映后發行的藍光大碟。
電影公司推出的藍光光盤,容量一般 25-50G,其中超高清藍光光碟(Ultra HD Blu-ray),容量可達到 100GB,支持分辨率為 3840×2160 的 4K UHD 視頻。隨著藍光技術的發展,目前單張藍光光盤的容量已達 500 GB。
試想一下,如果要在視頻網站加載這樣體積的視頻,就算視頻網站不心疼帶寬成本,絕大多數人的網速難以支持流暢播放。
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手機電腦上用 0 和 1 儲蓄和傳輸的數字視頻,不可能用藍光讀寫,但視頻網站卻依然將其作為分辨率的標準,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了。
低網速就不配看高清視頻嗎?
說到這里,很多視頻網站可能開始喊冤了:你知道帶寬成本多少嗎?我們每年還虧損幾十億,要還上「真高清」,還讓不讓人活了?

的確,燒錢虧損是國內外很多視頻網站的常態,但這也并不是不思進取的理由。比如 Netflix 就一直通過改善壓縮算法,以實現用更少的帶寬呈現更好的畫質。
Netflix 內部有一個專門的算法團隊來負責這項工作,并研發出一套基于不同網速的視頻編碼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視頻中的不同場景來提供不同的編碼碼率,用 Netflix 視頻算法經理 Anne Aaron 的話來說:
你不應該給《小馬寶莉》和《復仇者聯盟》分配一樣的碼率。
說起來容易,要實現這樣的技術優化并不容易。據 Netflix 介紹,像《怪奇物語》這樣每集 1 個小時的美劇,需要將視頻按照分鏡進行拆分并編碼,平均每個分鏡的長度為 4 秒,同一部劇集就需要處理 900 個分鏡。
有了這樣的編碼算法,在爆炸槍戰等大場面網站就可以智能分配較高的碼率,而其他細節沒那么豐富的場景就可以降低碼率,據稱這項技術能只需要與原來不到一半的碼率,就可以實現同樣的畫質,讓更多低網速的用戶可以觀看高清視頻。
除了 Netflix ,Google 也曾通過收購視頻編碼公司 On2 來研發新的編碼技術,并和蘋果、微軟 Netflix 等廠商組成開放媒體聯盟 Alliance for Open Medi,推出新視頻編碼 AV1(AOMedia Video 1)。
反觀國內的視頻網站,大都還在采用編碼效率低下,且不支持 8k 的視頻編碼 H.264。Netflix 在每年投入上百億美元在內容的同時,去年依然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 26.5 億美元。無論在內容和技術上,國內視頻網站幾乎都被全面碾壓。
其實,像 Netflix 這樣的技術優化,不僅為視頻網站節省了一大筆帶寬費用,還能提升用戶體驗,吸引更多下沉市場的用戶,比起把心思花在「超前點播」和「會員專屬廣告」,這反而可能更加有效。
希望有一天,國內用戶真的可以擁有自己的 Netflix 和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