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牧云記》《將軍在上》被退片?退片 大IP+小鮮肉“套路”失靈
近日有媒體曝出,由流量小生盛一倫和金馬影后馬思純擔任主演的套路大IP劇《將軍在上》遭江蘇衛視退片。

雖然《將軍在上》劇組隨即就“退片傳聞”發表聲明,大I多部但依然疑點重重:1、小鮮肉整個聲明中,失靈并沒有就“江蘇衛視退片”的劇被質疑進行否認或回應;2、江蘇衛視和優酷都選擇了沉默,衛視沒有就此事做出回應。退片深圳包夜美女全套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

而在《將軍在上》之前,套路由黃軒、竇驍、徐璐、文詠珊、張佳寧主演的《海上牧云記》也疑似被湖南衛視退片。
2016年3月,《海上牧云記》公布了1分鐘片花,頗具大片范兒,立刻刷爆朋友圈。然而一年之后,等來的卻是“退片”結局,據說正片剪輯太差,劇情殘缺不全。
大投資、大IP、小鮮肉這些具有爆款潛質的劇集,竟然被退片,這不得不讓人反思,國產電視劇到底怎么了?!
事實上,電視劇被退片已經不是一兩次,各種劇集積壓、撤檔層出不窮,甚至有的拍出來后就束之高閣,永無出頭之日。
每年近9000集電視劇無法播出,有90億打了水漂,80%收視率達不到0.5%的及格線
2015年一年拍16000集電視劇,播出8000多集,50%劇目都難見天日,而在播出的這些劇目里面,80%的收視率達不到0.5%的及格線,淪為炮灰。
2016年全年電視劇共計334部14912集,而積壓比例達到了7成以上,有10000多集電視劇無緣上星播出,只能出現在地方電視劇頻道。
粗略算下來,平均每年有近9000集電視劇無法播出,以每集投資100萬計算,也就是每年有90億打了水漂!
電視劇庫存嚴重,新劇越來越難賣! 廣電總局將“一劇四星”改為“一劇兩星”的本意是通過限制單部劇集的首播平臺而增加總播出量。但事實上效果甚微!這么一搞,不僅不好賣,賣了也賠錢,因為價格上不去。
不能播出就無法收回投資,既然是“賠錢貨”,為何還要一拍再拍?
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經濟鏈。
現如今的國內電視劇市場,早已不是精雕細琢出精品的小作坊,而已經進化為一個批量化規模生產的大工廠:
一方面是熱錢過剩,一些公司上市后擁有大量現金流,不少影視老板成了“敗家子”,整天想著怎么把股東的錢花光;
而另一方面大多數考慮或準備上市的公司,也搶著拍影視劇劇做出業績,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坦言:“不管怎樣,先立項,拍了再說,到時候隨便報一個高價賣,公司就有資格上市撈錢。”
組成上市公司,再從社會上融資,投入到電視劇制作中,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巨大的“吸金”黑洞,造成了影視行業的泡沫式繁榮。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影視劇投拍是產業,但更是創意型產業,影視劇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冷靜頭腦。
觀眾日漸成熟,“人傻,錢多,速來”的忽悠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電視劇、網絡劇已經進入品質競爭時代,粗制濫造的劇集爛在倉庫里一文不值,但精益求精的電視劇卻價格飆升,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于是一大批IP劇開始上馬,IP劇讓國產劇競爭白熱化,但這依然改變不了國產劇滯銷的現狀,因為IP只是給了粉絲觀劇的理由,能不能熱播還得看劇集本身。
2017年,有一大批IP劇籌備,而這些IP劇里已經有一大批撲街:
湖南衛視的IP劇《擇天記》收視率徘徊在1%左右的成績,這與鹿晗超高人氣相比,相差甚遠;
《孤芳不自賞》又是“摳圖”,又是“水軍討薪”;
《歡樂頌2》被譽為“劇版《小時代》”;
張藝興的《求婚大作戰》《求婚大作戰》首播收視0.5%,豆瓣評分4.1
現在呢,IP劇不僅撲街,而且還被退片!在那份長長的IP表單里,能走出來IP劇有10部已是大幸!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網劇,或者是網絡大電影,整個行業的繁榮擴張是好事,但是一窩蜂式的“開機熱”背后,也應該來點“冷思考”,決定一部劇生死的,不應該是大IP和小鮮肉,而應該是扎扎實實滿滿誠意的高品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