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首次發掘有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文物報(張曉凌):作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地域廣袤的首次石器時代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發掘北京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56-8194-*7106)高端外圍預約,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對人類特別是有年依據遺址古人類的生存、遷徙、代學的舊交流和開發構成了嚴峻的西藏挑戰。高寒缺氧、首次石器時代生物資源稀少的發掘不利因素制約著古代人類遷入和開發青藏高原的步伐,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該區域至今仍為懸案。有年依據遺址迄今為止,代學的舊西藏自治區零星見諸報道的西藏打制石器地點大約95處,其中被學術界傾向于認可屬舊石器時代的首次石器時代地點有8 處,但即使這些地點的發掘石器標本也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有年依據遺址地層依據,年代難以確定。代學的舊北京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56-8194-*7106)高端外圍預約,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
西藏尼阿木底遺址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調查發現的一處規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6年兩家單位聯合對其開展了考古發掘。
尼阿木底遺址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區域的藏北高原湖泊區,海拔高達4600 米,是一處原地埋藏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遺址東西至少0.5 公里、南北分布至少2公里,地表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分布。發掘工作按照田野考古發掘規程布設1×1 米探方,逐層發掘、全方位提取遺物遺跡的出土信息;同時選擇重點探方對其中的堆積進行了水洗和浮選,從中提取出細小的動物碎骨和植物種子,以便進一步在室內開展動物考古學和植物考古學研究;對剖面進行了詳細的年代學、環境磁學、孢粉、植硅體以及有機碳同位素采樣分析。
此次野外工作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四千余件,包括石片、石葉、石片石核和石葉石核,以及包括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凹缺器在內的各種工具。尼阿木底文化面貌獨具特色,石葉技術為主要文化特征,棱柱狀石葉石核數量較多,勒瓦婁哇預制石核有少量發現。這種石葉加工技術主要流行于非洲、歐洲和西亞等地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內地的舊石器文化技術傳統中并不發達,不過目前中國北方地區已有發現,如新疆、寧夏和黑龍江等。該技術在青藏高原的出現對于探討人群和文化的遷徙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光釋光年代數據測定的初步結果,尼阿木底遺址年代至少可達距今3 萬年。該年代處于于深海氧同位素3 階段(MIS 3)、末次冰期間冰階。MIS 3 階段是人類演化與舊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時期。首先這是討論歐亞大陸現代人起源與擴散的重要時間段;其次,該時期是舊石器遺址發現較為集中的時段,能夠提供大量人類行為與適應相關的信息。尼阿木底古代人類文化遺存的發現,既代表了該時期藏北高原可能處于溫暖濕潤的環境,也反映了更新世晚期古人類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
尼阿木底遺址是青藏高原腹地首次發現的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分布面積廣、文化遺物豐富,既能填補西藏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空白、建立年代和文化框架,又能探索人類開發極端環境的過程,窺見其適應、生存能力。更新世晚期古人類的行為和認知能力發展到新的高度,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能力增強,人口膨脹、石器技術和人群的生計模式發生革命性變革,人類擴散到地球可供生活的各個角落,開發各種可供利用的資源。古人類最早在何時踏上青藏高原?他們來自哪里?為什么登上高原?相信尼阿木底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會為我們帶來重要線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張曉凌)
相關報道:西藏首次發掘有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新聞網(趙玉芹):記者15日從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西藏文研所)在西藏發掘尼阿木底遺址的過程中,出土文化遺物4000余件,該遺址地處海拔4600米的藏北高原,是青藏高原腹地首次發現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
據悉,尼阿木底遺址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區域的藏北高原湖泊區,是一處原地埋藏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規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層堆積連續,分布面積廣、文化遺物豐富。遺址東西至少0.5公里、南北分布至少2公里,地表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分布。2016年,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文研所聯合對其開展考古發掘。
西藏文研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野外工作發掘的文物包括石片、石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尼阿木底文化面貌獨具特色,石葉技術為主要文化特征。這種石葉加工技術在青藏高原的出現對于探討人群和文化的遷徙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光釋光年代數據測定的初步結果,尼阿木底遺址年代距今至少三萬年,是人類演化與舊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時期。尼阿木底古代人類文化遺存的發現,既代表了該時期藏北高原可能處于溫暖濕潤的環境,也反映了更新世(即地質年代名稱)晚期古人類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
該工作人員表示,從考古學的研究角度看,尼阿木底遺址的發掘既填補了西藏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空白,又能探索人類開發極端環境的過程,窺見其適應、生存能力。
截至目前,西藏公布的打制石器地點大約95處,其中被學術界傾向于認可屬舊石器時代的地點有8處,但即使這些地點的石器標本也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層依據,年代也難以確定。
據統計,西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2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在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共采集文物數據114167件、已登錄10340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