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羅布水鄉澤國為何滴水全無,成為中國最干旱的泊科一隅?羅布泊的氣候環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這個號稱“死亡之海”的鹽漠里,是考獲常州外圍(外圍女)外圍經紀人(電話微信156-8194-*7106)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否還有生物群落存在?
10月17日,“重走彭加木之探險路”羅布泊科考活動首批科研人員抵達羅布泊腹地。大新此后的突破3周多時間里,來自中科院、羅布南京大學、泊科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考獲數十位專家,在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地理地貌、大新常州外圍(外圍女)外圍經紀人(電話微信156-8194-*7106)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自然資源、突破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羅布環境考古、泊科動植物及微生物等多領域的考獲野外考察。結合近年研究成果——

科考隊考察雅丹地貌。大新左邊一雅丹上有一老鷹的突破巢穴。
探索出近萬年來
羅布泊氣候變化規律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羅布泊在歷史時期曾經干過,但只推斷出了大致年代,確切年代并不清楚。因此,這次我想在羅布泊湖心繼續采樣,以便弄清這些問題。”這是羅布泊科考隊成員、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王富葆此行的任務。
10月28日上午,王富葆教授在距離羅布泊鎮以西20多公里的湖心區采樣。在一處聳立的鹽殼里,他意外地采集到了一只野鴨子干尸,它已經和鹽殼風干在了一起。“從羽毛和形態觀察,看起來好像是赤麻鴨。我準備回去后用它的羽毛做碳14測年。這樣,我們也許就能知道羅布泊湖干涸的絕對年代了。”
經過持續數年的野外工作和實驗室分析,通過采取羅布泊湖心的巖樣標本,分析其中的碳14測年、粒度、磁化率、有機質含量、pH值和化學成分、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測定等方法,我國科學家在羅布泊地區晚第四紀自然環境演變及古人類文明興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結果顯示,在近萬年的時間尺度上,羅布泊曾經氣候濕潤,湖面達數千至近萬平方公里,地面植被豐富。湖水一直處于咸水和半咸水交替狀態:
距今9800-15300年間,成層石膏的出現表明當時氣候干燥;
距今5900-8150年間(中全新世),巖性指標顯示當時氣候較為溫暖濕潤,徑流豐富;
距今3400-5900年間,羅布泊有較多來水匯入,為半咸水湖。當地發現的小河-古墓溝(太陽墓)文化,年代為距今約3500年到3900年,遺跡中顯示當時該處胡楊成林、動物種類豐富,牧業發達;
距今2200-3400年間,羅布泊出現干涸事件。該期春季多大風。這次干涸造成了該地區人類文明的斷層;
距今1150年-2200年,相當于樓蘭文化興盛前后,羅布泊地區氣候相對溫和濕潤,河流水量相對較大,綠洲面積較大,地面植被種類豐富且覆蓋度較高;
距今350-1150年,羅布泊西湖及西岸地區進入環境最佳時期。歷史記載中的唐代“邊屯如云”,屯戍的田卒多達10萬,人們又回到了早已荒蕪的樓蘭古城;
距今700年后,風暴作用加強,氣候干旱,羅布泊進入現代環境的變遷;
1958年以后,由于孔雀河修建了兩個水庫,截留了上游來水,因此羅布泊在1962年完全干涸,形成現在的羅布泊鹽漠。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