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電視殺入互聯網,勝在成熟的配套體系。
傳統電視殺入互聯網品牌最大的一個優勢就在于,新品牌的研發、生產、推廣完全可以共享已有的產業資源。傳統品牌在行業內已經有了豐富的供應鏈關系,和完善的研發團隊,只需要獨立一部分成員來單獨運營新的品牌,就可以很快的上路。

并且不受限于現有的銷售壓力,傳統品牌的互聯網電視會活的更“輕松”,這樣“寬容”的環境,往往更有利于他們對創新產品的研發。
反觀新生的跨界互聯網電視,大量涌現,短時間憑借燒錢和低價的模式打開市場,奪走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由于燒錢是非持續性的發展模式,無論如何通過“內容收費”、“增加收入”等方式來探索,但是龐大的用戶基數才是這種商業模式存活下去的先決條件,而且必須要有成熟穩定的電視硬件,以及圍繞這個硬件建立的配套體系。

從這些方面來看,傳統品牌的優勢自然是大過互聯網品牌的。在品牌占有率方面,兩者還不是一個量級,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體系、物流配送體系、售后服務體系方面,傳統電視更是占據上風。
雖然電視行業已經有了非常成熟和透明的套件方案,互聯網電視品牌可以借此來資源整合。但是這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原材料采購、品控、工藝、營銷、倉儲、服務這些并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而是一個體系相互協作多年才能有高效的結果。
牽手BAT,模糊產品邊界
互聯網電視最引以為傲的莫過于“內容”和“生態”,但是這些獨占的特點也正在被傳統彩電的互聯網品牌給淡化。

就如剛剛TCL推出的互聯網品牌雷鳥,與騰訊、阿里深入合作,依托 TCL 集團的資金、研發實力,以及供應鏈把控的優勢,在內容端將依仗騰訊視頻和阿里旗下優酷的內容優勢。截止去年年底我國境內外互聯網上市企業數量達到91家,在這些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和騰訊占據了半壁江山,市值比例達到了57%。
所以在阿里騰訊占據大半個市場的時候,傳統家電巨頭都瞄準了機會,強強聯合殺入互聯網電視,機會更大。不只是他們這么做,就連本身就是內容供應商、牌照方的芒果TV推出的愛芒果電視,也與阿里共同合作。

不僅是在內容,騰訊、阿里在云計算上都有深遠的布局。所以在產品的功能設計上,近期發布的電視都有“人工智能”的特色體驗,這些都是與騰訊、阿里在人工智能及云服務上進行數據打通,實現資源共享。
部分廠商的“人臉識別技術”則是通過與人工智能界的巨頭微軟建立的合作。互聯網電視的內容和生態模式,傳統廠商的互聯網品牌施展起來效果可能更快。在這個抱團取暖的市場大環境下,占據更大市場份額的傳統廠商顯然更具優勢。

至此可預料,2017年的彩電行業還將進行新一輪洗牌,這次不單單只是互聯網品牌之間的廝殺,還更多的加入了傳統廠商的互聯網子品牌。憑借它們在高端市場的話語權、生產制造研發能力以及渠道供應商優勢,恰恰遇上消費轉型、面板漲價這樣的天時地利,做好做成的勝算更大。
總結:縱觀中國制造業的歷史,想要把產品做的便宜,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做得好、價格賣高,卻異常艱難。中國企業在這條提升產品格調的路上,迂回了很多次。希望這一次通過更成熟的企業的強強聯合,能把互聯網電視這條路,走出新的局面。